随着幼儿的成长,他们会慢慢增加与别人的互动,不少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小朋友时不时会出现“乱答”问题的情况。比如:回答“要不要”这类问题时,有些幼儿总是答“要”,但给他时他又推开;有些则相反,总是摇头的,但真的不给他时他又嚷着要。
幼儿之所以会“乱答”,是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自己的回应所代表的意思,但家长可能不知道,自己或许在无意中成为了令幼儿“乱答”的帮凶。
举例来说:
和幼儿一起逛街,发现他像是盯着某个店内橱窗上的什么昂贵的商品物件,家长问:“你想进去看吗?”幼儿点头答“是。”然后家长回应一句:“这些东西都是大人用的,妈妈还是带你去看小孩子喜欢的玩具吧。”说完就拖着幼儿继续前行了。
我们和幼儿相处时,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为自己的提问提供了“指定答案”,而这种对事情发展的预设,往往令我们忽视了幼儿的表达。在上述情景中,幼儿也许对那件昂贵的商品毫无兴趣,但既然他的回应所代表的意思是“我想进去。”我们就应该领他进店,哪怕只是走马看花地兜一圈,也足够为幼儿提供体验自己的回应和“应得结果”关系的机会。
要成功做到,家长必须注意发问的时机,在不能给予幼儿选择时避免发问,比如:当幼儿吃饭吃得慢,就不要问“你是不是不想吃?”了,除非他回答“是”之后真的可以不吃。幼儿每多一次在回答后得到“应有结果”,就多一次正确的因果关系连结经验。试问如果每次说“是”时得到的结果都相反,幼儿又如何理解这个答案的意思呢???
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着自身经验的影响,家长只要牢记自己是“引导者”的身份,在与幼儿沟通时看准时机并作适当的引导,便能施展神奇的魔法,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了。